技術創新和設計理念,才是服裝業應對氣候變化的不變法寶。
世界有時似乎很矛盾,眼下的歐洲大陸滴水成冰,而在歐洲極寒天氣持續的同時,北美的暖冬卻使當地民眾感受不到絲毫冬意。專家指出,全球冷熱不均將成“常態”,這也給一向“靠天吃飯”的鞋服行業帶來了挑戰和機遇。業內人士表示,除了建立天氣預警機制外,還要不斷開發新產品,在面料上盡可能采用新型面料,在設計上引領潮流,從而爭取把銷售的風險降至最低。
氣候難料 追產羽絨服不可取
近日,記者從泉州市一些服裝企業了解到,由于服裝行業存在反季節生產的特點,因此,銷往歐美、日本等地區的冬季服裝訂單早在年前就已完成。
“通常是夏季便已開工生產冬季服飾。”石獅一服裝貿易公司的張總經理告訴記者,“我們歐洲客戶的羽絨服、棉服訂單在12月份便已全部交貨,當下大部分企業主要解決春秋裝訂單”。“服裝生產需要打樣、準備原輔料等工序,生產周期通常要一兩個月,客戶很難追加訂單,因為時間趕不及。此外,別看羽絨服一件在寒冬可以賣到上千元,但是一過最冷的那幾天,大多數的服裝基本上就會面臨滯銷,到時企業就不得不以低折扣出售。”張總表示,現在誰也無法預測歐洲的極寒天氣到底會持續多久,原材料、加工廠的工人成本都在增加,所以貿然追加冬季服裝生產并不可取。
適應市場 面料新品受追捧
“現在氣候反復無常,去年10月份立冬國內最高氣溫超過25°C,現在春季到了反而變成了‘寒冬’。”不少企業負責人表示,每天為天氣提心吊膽,比較高明的做法是在面料創新上下功夫,根據氣候變化引起顧客消費習慣的變化,進行更加人性化、舒適化的設計,如增加更多功能性要求等。
實際上,近幾年,為解決氣候變化可能給市場帶來的影響,泉州市不少紡織服裝企業已發起了面料革命。“七匹狼推出的捍冬風衣雖然只有8毫米,卻能抵御8000米雪山上的低溫與風雪。”該集團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,在同等厚度的情況下,2-5微米直徑的超細纖維的新型保溫材料,保暖效果是羽絨的1.2倍,是其他高度松軟保暖材料的近2倍。而鳳竹紡織此前推出的保暖面料也備受追捧,其三維保暖纖維具有產生隔離室保暖的功能,能包住暖空氣,并與外界的冷空氣隔離,保持身體溫暖。
此外,據了解,目前有科研機構還研發出了一種“儲熱調溫纖維”,可以吸收、儲存、重新分配和放出熱量,在環境溫度低時,自動調高衣服內溫度,在環境溫度高時,自動調低衣服內溫度,使衣服內溫度處于較舒適的范圍。這種儲熱調溫纖維材料可用于高檔服裝的保溫材料、床上用品等方面。
把握趨勢 從賣產品到賣時尚
“現在很多服裝企業靠天吃飯,那是因為他們還處于產業鏈的較下端,賣出去的東西始終沒有擺脫御寒、遮羞等原始功能。”一位業內人士直言,但是我們并沒有看見哪個大牌服裝企業面對氣候變化叫苦連天,因為他們已經實現了從賣產品到賣時尚的轉變。比如,在ZARA、H&M的門店里,消費者即使在冬天買吊帶,夏天買棉服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。
在前述業內人士看來,現在國內外消費者越來越關注時尚元素,因此,服裝行業在產品面料上做文章的同時,同樣不可忽略設計理念,如何設計出引領潮流的產品,做大做強品牌,才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根本所在。
|